当前位置-学术讲座-  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文清专访
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文清专访
来源:解放日报 作者:记者 陈琼珂 更新时间:2016-02-19 点击数:

今天,是我国设立的首个烈士纪念日。

    8月31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》,将每年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。为什么要设立烈士纪念日?设立这个纪念日意味着什么?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,如何升华烈士纪念日的教育价值?日前,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文清接受了记者采访。

    记者:设立烈士纪念日的背景是什么?

    张文清:烈士是国家授予牺牲公民的最高政治荣誉,缅怀烈士、纪念烈士、尊崇烈士,是一个国家牢记历史、铭记英烈的重要表征,是一个民族弘扬正气、凝聚人心的有效方式。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,全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了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。

    这些年来,社会各界人士建议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呼声越来越高。以法律形式将每年9月30日设定为烈士纪念日,这是国家价值的表达,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所系。有了这个庄严肃穆的节日,国家有了缅怀纪念的依托,公民有了集体纪念的平台,有利爱国情愫的孕育,有利于烈士遗志的继承;对于培养公民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、向心力、创造力,对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    记者:选择在国庆前一天纪念先烈,传递出怎样的信息?

    张文清:在国庆节前夕纪念烈士,说明新中国来之不易。以上海这座城市为例,从20世纪开始,在这方热土上,浦江两岸的反帝、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、如火如荼。无数革命先辈为争取革命胜利,赴国难,视死如归,前仆后继,甘洒热血,从震惊中外的“五卅惨案”到抗日救亡,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到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“上海战役”,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、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。

    1931年2月7日这一天,24位烈士为实现理想信念,在龙华壮烈就义。1949年在即将取得革命胜利的前夕,在解放上海时,为实现党中央关于保全上海这座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的战略意图,人民解放军通过重兵钳击吴淞口,迫使敌人为保这一战略要道,抽调重兵到吴淞口两岸,与人民解放军一决生死。最终上海解放了,但是,人民解放军也以8000余人牺牲的巨大代价,把上海这座远东最大的城市完好地保全了下来。每年庆祝国庆的时候,这些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指战员,岂容我们忘却!

    记者:如何运用好这一纪念日的教育价值?

    张文清:纪念先烈,就是要发扬、传承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,让后人尤其是年轻人受到感悟与教育。崇尚先贤,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内在动力;相反,一个民族不愿回望过去,漠视英烈,淡忘历史,那注定成为精神的侏儒,思维混乱,前途迷茫。从这点上说,以国家名义设立烈士纪念日,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决定。


先烈,是矗立在中华民众心中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。先烈英灵,高山仰止!其实,死者长已矣,身后再怎么备极殊荣,对他们有何价值?可对活着的人来说,却是精神世界的映照,折射着情操的高下。因此纪念烈士,就重在洗涤我们的魂灵。赵朴初先生在龙华烈士陵园题有这样一诗:桃花红雨英雄血,碧海丹霞志士心;今日神州看奋起,陵园千古慰忠魂。他的诗作告诉人们:前仆后继,尽显百年英烈;继往开来,再创世纪辉煌。

    国际上一些国家都有烈士纪念日,所以设立烈士纪念日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种文化历史对接。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  闭】